当前,民族地区正处在产业转型必行期、城市和乡村建设加速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机遇期、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衔接乡村振兴过渡期。教育对民族地区的发展进步更具特殊性、基础性、战略性意义,是民族地区的希望和未来所在。新时代十年,四川实施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十五年免费教育计划、“一村一幼”和“学前学会普通话”、“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大小凉山教育扶贫提升工程、远程教育工程、教育对口帮扶等一系列重大民生工程,推动民族地区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各族群众教育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但我省民族地区教育在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布局优化、教育内涵发展等方面还有一些短板弱项亟待补齐。
一、我省民族地区教育现状及短板
(一)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任重道远
我省近年来着力实施民族地区“一村一幼”“学前学会普通话”等行动,有效填补了部分乡村学前教育空白,化解了长期困扰民族地区教育“听不懂”难题,为农牧民幼儿拉齐了人生起跑线,培育了基层文明新风,已累计惠及近60万农牧区幼儿,得到基层干部群众的高度称赞。目前,民族地区52个县(市、区)共有近36万儿童在园(点)系统学习普通话,实现在园3—6周岁幼儿全覆盖,取得显著成效。但辅导员整体素质不高、待遇偏低、队伍难稳定、办学条件亟待改善等问题还比较突出。目前,52个县(市区)幼教点的15000余名辅导员中,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仅占46.6%,高中及以下的占10.3%,普通话无等级的占23.9%。大多数县辅导员实际每月只有省上补助的2000元,扣除社保缴费后,实际拿到手的只有1500元左右。3900余个幼教点中,利用村级活动场所、租用民房的仅占29.21%,部分边远幼教点标准低、不规范,没有配套厨房、辅导员宿舍、洗浴室和供热餐热汤热水设备等。
(二)民族地区教育需求变化形成挑战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地区各族群众对子女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愿望日益迫切,主要表现:一是随着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农牧民经济条件不断改善,有些就往城镇、县城周边搬或租房,既做小生意,还能让小孩接受比乡村更好的教育。二是年轻一代新型农民大量外出打工,把子女带在身边就读。三是民族地区城乡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家庭,倾力将小孩送往成都、绵阳等市接受良好教育,很多学生因此考上了好大学,并在民族地区家长中产生了示范带动效应。教育观念的转变和大量新型农民进城务工等,一方面导致民族地区学校“村组空、乡镇弱、县城挤”的问题更加突出,城镇大班额与村组小校(班)并存。另一方面,不少家长纷纷送子女到省内大中城市读书。但随着国家取消跨区域招生相关要求的落实,通过外出交流读书提升民族地区教育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实现,还为不法分子搞非法中介提供可乘之机,需加以重视。
(三)民族地区教育政策导向亟待调整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着眼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着眼加快培养各民族建设人才的需要,结合实际指导各地建设了一批民族中小学校,培养了大量人才。在各民族交流交往日益增强的新时代,民族中小学过于侧重民族因素招生的弊端日益凸显。从学生个人格局的培育讲,容易出现文化近亲移植、短板认同,不利于学生开阔视野;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局来说,不利于各民族学生深度交往交流交融,久而久之,可能会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二、补齐民族地区教育短板的几点建议
(一)推动“一村一幼”和“学前学会普通话”提质增效
深入推进“一村一幼”“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也是举旗帜、聚民心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十四五”时期,我省将实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8%以上,公办幼儿占比60%以上。下一步,我省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扎实推进“一村一幼”“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提质增效。“十四五”期间,积极推进民族地区“一乡一园”建设,改善办园条件,增加设施设备配置,逐步提高辅导员待遇,增强职业认同感,不断提升“一村一幼”“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质量,以满足人民群众优质学前教育需求。
(二)妥善应对政策调整带来的新挑战
民族地区家庭送子女外出交流读书是当前我省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互学互敬的重要途径。建议进一步研究民族地区教育差别化支持政策,加大教育资源富足地区向民族地区的支持帮扶力度,适当增加富民安康班、民族班的招生规模,提升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人才数量。同时,组织开展多形式的多地教育教学互助活动,促进各民族青少年学生全面交往、广泛交流、深度交融,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础。要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及生育政策等,加快推进民族地区学校布局优化调整,前瞻性做好县、乡、村学校布局规划,统筹教育资源,提升规模效益,集中优质办学,不断增加民族地区优质教育资源供给量。
(三)切实推动各族学生共学共乐共成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从青少年抓起,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有序推进各族学生合校、混班混宿,让孩子共同成长进步。各地各校要坚持增进共同性方向,结合实际积极稳妥推进各族学生混班混校,实现共学共居共成长,促进交往交流交融。省内各层级的民族中小学和各类别的异地民族班,要尽早全部实现混合编班、混合住宿。民族聚居区和牧区要结合实际,推进城乡学生、农区牧区学生合校合班。全省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自觉扛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政治责任,真正做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引导各族师生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促进中华儿女大团结,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作者系四川省委党校第39期县处级领导干部研修班学员,李学华现任省民宗委古籍办主任、何庆现任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